☆、七年變化
關燈
小
中
大
當然,和李清最親的除了自家母後、姐姐以外,就是早年就獲得他認可的三個小夥伴。
這些年,張勤這小子已經被他那個退下來的爹扔進了軍隊,這個才剛十六的毛頭小子,在河南道蔡州那裏的駐守軍中當一名普通軍士,現在連從九品陪戎校尉都還不是;
至於王虎晨,他也已經考取了進士功名,雖然只是個二甲的進士,可是他爹還是把他安排在了禮部,做個從七品書令史。
至於裴桓芝,他現在可不得了。已經十九歲的他兩年前就成家立室了,當時他大哥裴光庭已經接替張說成了中書令,所以他娶的妻子也是刑部尚書家的嫡次女。
光家室不說,就是這個人他自己也本事,當年便能看出並非是池中物,結果後來真的考取功名,成了開元十七年的探花,進了戶部,接著慢慢向上爬了三年,如今已經是正四品戶部侍郎了。
現在這個局面是四個人多年謀求才得來的。張勤在軍隊,雖然現在位子不顯,可是軍隊是最好往上爬的,只要你軍功夠,做的官職自然就漲了,沒有文官系統裏的那些彎彎折折;
而王虎晨雖然沒有進他父親的根基所在——吏部,可是他爹王泉給他找的岳家卻是自己曾經的老下屬,現在的吏部侍郎家;
裴桓芝就更不用說,他慣會經營,憑著自己的本事在戶部和刑部都留下了人脈。
如此說來,六部之中只有兵部和工部兩部,是李清這個小團隊不熟悉的了。可是兵部向來受皇帝陛下看重,沒那麽好進,工部又太小透明,而且李清手上也沒有合適的人選可以送進去,也就罷了。
你也別看現在這些小夥伴的位子都還太低,可是配上他們顯赫的家事,還是能夠多少探聽到大唐這臺國家機器每年的走向的。
張勤自不用說,就王虎晨,往大裏說,他在的禮部負責每年的大型國宴,哪個附屬國最依賴大唐,哪個附屬國疑似有反心,他禮部最清楚;往小裏說,哪家宗室娶了哪家姑娘,哪個藩王受玄宗重視,王虎晨在禮部都可以通過細枝末節看出來;裴桓芝貢獻也不小,你想啊,戶部可是管錢的,他雖然不是尚書,可在裏邊三年,國庫有多少銀子,每年收上來多少國稅,銀子又怎麽花,他心裏大致也有底。至於他岳丈家,和他關系也很好,要是有哪個官員犯了錯讓刑部給拿了,裴桓芝也能最早知道出了什麽事。
除了這三個小夥伴,李清還招了幾個寒門出身的依附者,不過這些人出身不高,即使考了進士,想要做官也得等國家分配。
比如當年那個揚名苑的學霸李碩,也在考了進士卻沒官做的那群人裏面。還好人家不是真的讀書讀傻了的書呆子,還知道官場的一些詬病。走投無路之下,找到了李清。李清覺得這個人就是個制度維護者,他維護的自然是國家應當嚴格遵守的法典。這個人用好了說不定就是另一個清官海瑞。於是李清便給他這個機會,替他運作了一番,讓他到嶺南道桂州永福縣做了個縣丞。
不過這個李碩初入官場自然是只知其便面,不知其內裏。他到永福縣的頭一年,是真心想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好好的整頓了一番當地的惡霸土財主,也沒和人說自己和十八皇子有關系。結果反而被人整得很慘,差點就沒官做了。
還好李清知道後把他撈了出來,但是李清也對他的能力打起了嘀咕。可是想清楚官場黑暗的李碩自己卻沒有被擊倒。他心中的信仰沒有變,可是人變得圓滑不少。他把自己的決心用書信的方式表達給李清看,才使得李清最後再幫了他一把,把他調到了嶺南道樂州的平樂縣。李碩也沒有辜負李清的期望,經營了兩年時間,便已經是樂州的長史了。
說了這麽多小夥伴們的變化,再來看看李清自己。這七年裏,李清一邊在國子監學習,一邊也沒有斷了與郭子儀的聯系。隨著他的成長,很多以前接觸不到的事也慢慢向他開放。玄宗又十分疼愛這個兒子,即使這幾年後宮中陸陸續續也有不少皇子出生,但總歸最受寵的還是李清。
每年國子監的院士來向玄宗匯報皇子們的學習狀況時,玄宗總是要特意問問他們對李清的看法。李清自己也爭氣,整個一“別人家的小孩”,搞得玄宗一天到晚的向臣子們炫耀自己的寶貝兒子。
現在已經周歲十二的李清也快要離開國子監了,玄宗早就在考慮再過兩年就讓這個寶貝兒子到哪裏鍛煉鍛煉,他初步的考慮是讓李清到吏部熟悉一下大唐的官員制度。不過最後的結果還沒有確認下來。
對於玄宗對李清的喜愛,大臣們都是有目共睹,看在眼裏的。一開始,還有些自詡衛道士的官員極力反對玄宗不顧太子,寵信其他皇子的行為。其中領頭的就是檢校中書侍郎張九齡。
可惜不管官員們有多反對,太子自己也沒有任何表示,玄宗更誇張,直接無視這些奏折。慢慢的大部分反對者也就消停下去了。
可是張九齡卻不服輸,依然活躍在對抗的第一線,甚至還鼓動太子站出來支持自己。但到底他也沒能如願,反而惹惱了玄宗。
要說張九齡也是大唐歷史上的一朵奇葩。歷史上他被譽為是開元時期最後一位賢相,可是他與玄宗的關系卻一直很緊張。
這個人為官的始末也很有爭議,他是張說的宗族兄弟,剛入官場的時候是依附於張說一系的。張說那時候也願意支持這個有才幹的族弟。
可惜後來兩人意見出了分歧,其中最大的原因便是張九齡不理解為什麽張說要支持李清而放棄太子。隨後兩人分道揚鑣,等到張說被罷相又一度覆起,張九齡也慢慢爬到了工部侍郎的位子,成了張說敵對的一系。最後張說主動辭官,張九齡靠著與張說不同的政治觀念漸漸入了玄宗的眼,被提到了中書侍郎這個位子。
而這個中書侍郎,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就是中書令的繼承人,只等現任中書令下臺就可以被扶正成為三大宰相之首。
可是現在玄宗被他惹惱了,張九齡想要被扶正估計還得等不少時間罷!
再來說說太子為什麽不敢站出來。原因很簡單,玄宗已經知道了太子做的那些好事。先是陷害嫡母,後是把親娘推出去頂罪,這樣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的人玄宗怎麽忍得了?這個在政治上殺伐果斷的皇帝當即就將太子的勢力拔出了,雖然沒有做到最後一步——廢太子,可是也徹底厭棄了這個兒子,權當他不存在似得過日子,雙方的關系惡劣到除了年關時節,玄宗根本不見太子李鴻,東宮上下卻都是玄宗派去的眼線。
就是在這樣又有機遇又充滿危險的覆雜情況下,李清要慢慢發展自己的勢力,還不能被玄宗厭棄,可想而知是多麽困難。還好他主要培養的就是那麽三四個人,安插的位子也不高,不然早被人彈劾了!
前朝如此形勢嚴峻,後宮的爭鬥也是如火如荼。七年前高力士進獻的四個美人如今只剩下三個了。其中那個江采萍異軍突起,坐火箭似得不斷往上升位分,最後玄宗還特地封她為梅妃。另外兩個裴君珂和林妙悠倒是也頗受寵,兩人依附武皇後,一個成了正二品馨昭儀,一個是正二品妍昭容。
不過就是可憐高力士白白辛苦一場,到最後,成功的果實卻被武皇後摘了。為什麽?你看梅妃雖然得寵可是最看不得那些宮廷爭鬥,自然不會讓自己成為高力士的傳聲筒;馨昭儀裴君珂心眼最多,看著李清得寵,當機立斷依附武皇後,自然也不會幫高力士;至於妍昭容,她和死去的莫雨琦關系最好,所以始終記恨著當初沒有幫莫雨琦一把,間接害死她的高力士。於是她就跟著裴君珂到了武皇後麾下。
所以從某種角度講,武皇後和高力士的關系早就不覆以前的和諧了,要不是李清現在形勢不錯,高力士早就在玄宗面前打小報告了!
而李清能知道這些事還是武皇後告訴他的,隨著年歲的增長,他的眼光逐漸都放到了前朝,對於後宮的事除了關系到德福宮的,他很少主動去關心。
不過現在有件大事卻是李清必須關心的,他姐姐鹹宜公主今年已經十五了,及笄禮也就安排在兩個月後。武皇後早就在給自家女兒相看對象了,今日就是找兩個兒女來看看她選的哪個比較適合。
武皇後挑的三個人裏一個是長寧長公主的嫡次子楊洄,一個是正二品光祿大夫周慶嫡長子周元傑,最後一個是張九齡的侄子張玨。
這三個人每個都有自己的優勢,楊洄是長公主之子,生來就屬於統治階級,出身高人一等,在貴公子圈裏很吃得開,長得是三人中最俊美的;周元傑出身書香世家,今年剛下場考取功名,已經是個探花了,走的是文臣路線,前途大大的有;最後一個張玨可能是三人中優勢最不能明顯的,可是他和張九齡有親,把鹹宜嫁給他有助於拉攏張九齡,對李清很有幫助。
武皇後把這三人的優點一一列了出來,然後問李清和鹹宜公主的意見。鹹宜公主自然是一句:“但憑母後做主!”羞紅了臉,李清卻認真思索起了這三人的為人。
作者有話要說: !!~~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這些年,張勤這小子已經被他那個退下來的爹扔進了軍隊,這個才剛十六的毛頭小子,在河南道蔡州那裏的駐守軍中當一名普通軍士,現在連從九品陪戎校尉都還不是;
至於王虎晨,他也已經考取了進士功名,雖然只是個二甲的進士,可是他爹還是把他安排在了禮部,做個從七品書令史。
至於裴桓芝,他現在可不得了。已經十九歲的他兩年前就成家立室了,當時他大哥裴光庭已經接替張說成了中書令,所以他娶的妻子也是刑部尚書家的嫡次女。
光家室不說,就是這個人他自己也本事,當年便能看出並非是池中物,結果後來真的考取功名,成了開元十七年的探花,進了戶部,接著慢慢向上爬了三年,如今已經是正四品戶部侍郎了。
現在這個局面是四個人多年謀求才得來的。張勤在軍隊,雖然現在位子不顯,可是軍隊是最好往上爬的,只要你軍功夠,做的官職自然就漲了,沒有文官系統裏的那些彎彎折折;
而王虎晨雖然沒有進他父親的根基所在——吏部,可是他爹王泉給他找的岳家卻是自己曾經的老下屬,現在的吏部侍郎家;
裴桓芝就更不用說,他慣會經營,憑著自己的本事在戶部和刑部都留下了人脈。
如此說來,六部之中只有兵部和工部兩部,是李清這個小團隊不熟悉的了。可是兵部向來受皇帝陛下看重,沒那麽好進,工部又太小透明,而且李清手上也沒有合適的人選可以送進去,也就罷了。
你也別看現在這些小夥伴的位子都還太低,可是配上他們顯赫的家事,還是能夠多少探聽到大唐這臺國家機器每年的走向的。
張勤自不用說,就王虎晨,往大裏說,他在的禮部負責每年的大型國宴,哪個附屬國最依賴大唐,哪個附屬國疑似有反心,他禮部最清楚;往小裏說,哪家宗室娶了哪家姑娘,哪個藩王受玄宗重視,王虎晨在禮部都可以通過細枝末節看出來;裴桓芝貢獻也不小,你想啊,戶部可是管錢的,他雖然不是尚書,可在裏邊三年,國庫有多少銀子,每年收上來多少國稅,銀子又怎麽花,他心裏大致也有底。至於他岳丈家,和他關系也很好,要是有哪個官員犯了錯讓刑部給拿了,裴桓芝也能最早知道出了什麽事。
除了這三個小夥伴,李清還招了幾個寒門出身的依附者,不過這些人出身不高,即使考了進士,想要做官也得等國家分配。
比如當年那個揚名苑的學霸李碩,也在考了進士卻沒官做的那群人裏面。還好人家不是真的讀書讀傻了的書呆子,還知道官場的一些詬病。走投無路之下,找到了李清。李清覺得這個人就是個制度維護者,他維護的自然是國家應當嚴格遵守的法典。這個人用好了說不定就是另一個清官海瑞。於是李清便給他這個機會,替他運作了一番,讓他到嶺南道桂州永福縣做了個縣丞。
不過這個李碩初入官場自然是只知其便面,不知其內裏。他到永福縣的頭一年,是真心想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好好的整頓了一番當地的惡霸土財主,也沒和人說自己和十八皇子有關系。結果反而被人整得很慘,差點就沒官做了。
還好李清知道後把他撈了出來,但是李清也對他的能力打起了嘀咕。可是想清楚官場黑暗的李碩自己卻沒有被擊倒。他心中的信仰沒有變,可是人變得圓滑不少。他把自己的決心用書信的方式表達給李清看,才使得李清最後再幫了他一把,把他調到了嶺南道樂州的平樂縣。李碩也沒有辜負李清的期望,經營了兩年時間,便已經是樂州的長史了。
說了這麽多小夥伴們的變化,再來看看李清自己。這七年裏,李清一邊在國子監學習,一邊也沒有斷了與郭子儀的聯系。隨著他的成長,很多以前接觸不到的事也慢慢向他開放。玄宗又十分疼愛這個兒子,即使這幾年後宮中陸陸續續也有不少皇子出生,但總歸最受寵的還是李清。
每年國子監的院士來向玄宗匯報皇子們的學習狀況時,玄宗總是要特意問問他們對李清的看法。李清自己也爭氣,整個一“別人家的小孩”,搞得玄宗一天到晚的向臣子們炫耀自己的寶貝兒子。
現在已經周歲十二的李清也快要離開國子監了,玄宗早就在考慮再過兩年就讓這個寶貝兒子到哪裏鍛煉鍛煉,他初步的考慮是讓李清到吏部熟悉一下大唐的官員制度。不過最後的結果還沒有確認下來。
對於玄宗對李清的喜愛,大臣們都是有目共睹,看在眼裏的。一開始,還有些自詡衛道士的官員極力反對玄宗不顧太子,寵信其他皇子的行為。其中領頭的就是檢校中書侍郎張九齡。
可惜不管官員們有多反對,太子自己也沒有任何表示,玄宗更誇張,直接無視這些奏折。慢慢的大部分反對者也就消停下去了。
可是張九齡卻不服輸,依然活躍在對抗的第一線,甚至還鼓動太子站出來支持自己。但到底他也沒能如願,反而惹惱了玄宗。
要說張九齡也是大唐歷史上的一朵奇葩。歷史上他被譽為是開元時期最後一位賢相,可是他與玄宗的關系卻一直很緊張。
這個人為官的始末也很有爭議,他是張說的宗族兄弟,剛入官場的時候是依附於張說一系的。張說那時候也願意支持這個有才幹的族弟。
可惜後來兩人意見出了分歧,其中最大的原因便是張九齡不理解為什麽張說要支持李清而放棄太子。隨後兩人分道揚鑣,等到張說被罷相又一度覆起,張九齡也慢慢爬到了工部侍郎的位子,成了張說敵對的一系。最後張說主動辭官,張九齡靠著與張說不同的政治觀念漸漸入了玄宗的眼,被提到了中書侍郎這個位子。
而這個中書侍郎,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就是中書令的繼承人,只等現任中書令下臺就可以被扶正成為三大宰相之首。
可是現在玄宗被他惹惱了,張九齡想要被扶正估計還得等不少時間罷!
再來說說太子為什麽不敢站出來。原因很簡單,玄宗已經知道了太子做的那些好事。先是陷害嫡母,後是把親娘推出去頂罪,這樣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的人玄宗怎麽忍得了?這個在政治上殺伐果斷的皇帝當即就將太子的勢力拔出了,雖然沒有做到最後一步——廢太子,可是也徹底厭棄了這個兒子,權當他不存在似得過日子,雙方的關系惡劣到除了年關時節,玄宗根本不見太子李鴻,東宮上下卻都是玄宗派去的眼線。
就是在這樣又有機遇又充滿危險的覆雜情況下,李清要慢慢發展自己的勢力,還不能被玄宗厭棄,可想而知是多麽困難。還好他主要培養的就是那麽三四個人,安插的位子也不高,不然早被人彈劾了!
前朝如此形勢嚴峻,後宮的爭鬥也是如火如荼。七年前高力士進獻的四個美人如今只剩下三個了。其中那個江采萍異軍突起,坐火箭似得不斷往上升位分,最後玄宗還特地封她為梅妃。另外兩個裴君珂和林妙悠倒是也頗受寵,兩人依附武皇後,一個成了正二品馨昭儀,一個是正二品妍昭容。
不過就是可憐高力士白白辛苦一場,到最後,成功的果實卻被武皇後摘了。為什麽?你看梅妃雖然得寵可是最看不得那些宮廷爭鬥,自然不會讓自己成為高力士的傳聲筒;馨昭儀裴君珂心眼最多,看著李清得寵,當機立斷依附武皇後,自然也不會幫高力士;至於妍昭容,她和死去的莫雨琦關系最好,所以始終記恨著當初沒有幫莫雨琦一把,間接害死她的高力士。於是她就跟著裴君珂到了武皇後麾下。
所以從某種角度講,武皇後和高力士的關系早就不覆以前的和諧了,要不是李清現在形勢不錯,高力士早就在玄宗面前打小報告了!
而李清能知道這些事還是武皇後告訴他的,隨著年歲的增長,他的眼光逐漸都放到了前朝,對於後宮的事除了關系到德福宮的,他很少主動去關心。
不過現在有件大事卻是李清必須關心的,他姐姐鹹宜公主今年已經十五了,及笄禮也就安排在兩個月後。武皇後早就在給自家女兒相看對象了,今日就是找兩個兒女來看看她選的哪個比較適合。
武皇後挑的三個人裏一個是長寧長公主的嫡次子楊洄,一個是正二品光祿大夫周慶嫡長子周元傑,最後一個是張九齡的侄子張玨。
這三個人每個都有自己的優勢,楊洄是長公主之子,生來就屬於統治階級,出身高人一等,在貴公子圈裏很吃得開,長得是三人中最俊美的;周元傑出身書香世家,今年剛下場考取功名,已經是個探花了,走的是文臣路線,前途大大的有;最後一個張玨可能是三人中優勢最不能明顯的,可是他和張九齡有親,把鹹宜嫁給他有助於拉攏張九齡,對李清很有幫助。
武皇後把這三人的優點一一列了出來,然後問李清和鹹宜公主的意見。鹹宜公主自然是一句:“但憑母後做主!”羞紅了臉,李清卻認真思索起了這三人的為人。
作者有話要說: !!~~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